如何改变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“薄弱”和“不适应”的状况呢?我认为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的实践环节,建立一门德育活动课。
建立德育活动课是由德育的本质、特点和规律决定的。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。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、基本的观点。德育不同于智育,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,它主要解决知不知、会不会的问题;而德育只到此并没有完结,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、会不会的问题,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、行不行的问题,即不但要授之以知、晓之以理,而且还要动之以情、导之以行。德育过程是知、情、意(信)、行诸环节构成的,只有知识传授,而无情感陶冶、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。这就如同体育与智育不同的道理一样,体育如果只在课堂上讲授体育知识和理论,不让学生到体育场上去实际锻炼,怎能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?同理,德育如果只重视知识传授,而忽视或轻视德育实践活动,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?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,既有课堂德育活动,又有课外德育活动;既有校内德育活动,又有校外德育活动。其中主题班会、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的、最经常、最普遍的德育活动。它主题明确,针对性强,内容丰富多彩,形式生动活泼,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。主题班会、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,列入课程表,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。
德育活动课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、以教材为中心、以课堂为中心的“旧三中心论”,树立以学生为中心、以情境为中心、以活动为中心的“新三中心论”。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,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,激励学生自尊、自爱、自信、自立、自强,使他们成为德育活动课的主角和全面发展的主人。教师则是幕后的策划和导演。比如小学一年级教学生学会礼貌用语“您好、谢谢、再见、对不起”时,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内容,而是由老师创设情境,让学生在情境中演练,达到掌握运用。再比如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,讲到民族大团结时,也不是由老师在课堂上讲,而是由各族学生穿上各自的民族服装,在班会、团队活动中表演各民族的歌舞,讲各民族风情习俗。德育活动课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确立了设题、激发动机、创设情境、设计活动和导入评价等5层结构,并设置若干小栏目,小学有“说一说”、“议一议”、“做一做”、“想一想”等,中学有“自我测试”、“名言警句”、“各抒己见”、“说干就干”等,让学生设身处地,主动参与。从而避免了单纯传授知识、空洞讲授理论、死记硬背概念等脱离实际的倾向,增强了德育的科学性、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(作者系中央教育科研所德育中心主任、研究员)